青艾粽香忆端阳

字数:1,654 2024年06月10日 文学园地
张升航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还未品尽枇杷那沁人心脾的丝丝酸甜,转瞬间,满载着蒲艾清香的端午已悄然来临。坐在办公桌前,迎着温柔的夏风,细细品味一杯香茗,窗外火红的石榴花在微风的轻抚下恣意摇曳,宛若天边的红霞在舞动。食堂内,阿姨们早已开始忙碌,锅炉上的蒸汽袅袅升腾。不一会儿,空气中便充盈着阵阵粽叶清香,它好似那调皮的精灵,上蹿下跳,轻盈地掠过每个角落;它又如同一股无形的浪潮,在空气中荡漾开来,微微泛起一圈圈涟漪,让人沉醉在那段美好的夏日时光里……
  记忆里,孩童时代的端午节,除了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和雄黄酒(也可用黄酒替代)这必备的“五黄”以及粽子这些吃食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插着一把“草”。小时候不知道,经常会纳闷,好好的门上为什么要挂着这种类似草的植物。有一年端午,奶奶告诉我,其实这不是草,而是两种草药,名为艾草和菖蒲。奶奶说,端午节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农历的五月正是蛇、蜈蚣等“五毒”最猖狂的时候,加之南方又逢梅雨季节,地气潮湿很容易滋生瘟疫,部分山林中甚至还会有瘴气。所以古人就想办法用五种植物或者花卉来驱除“五毒”,而菖蒲和艾草就是其中的两种,将它们挂在门上,散发出的独特且浓烈的气味可以有效驱赶这些毒虫。与此同时,这倒挂的菖蒲看起来像是一把宝剑,它还有着驱邪、保平安的寓意。得知真相的我不由感慨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艾叶双人巧,菖花九节荣。”每逢端午佳节,我都会早早起床,骑上自行车,穿过晨曦微露的街道,前往镇上的农贸市场,采买菖蒲和艾草。我想,让我一直这样坚持,或许是找寻端午独有的仪式感,抑或是这些传统的符号在我心中满载着深情。印象里,菜市场那些卖菖蒲和艾草的,多是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们。有一次,我曾和一位慈祥的老奶奶交谈,她用那温暖却略显疲惫的声音告诉我,天还没亮,她就要去田地里采割老伴种植的艾草和菖蒲,随后稍加整理便将它们精心用红绳捆扎好,再骑着旧三轮车赶到市场,希望能趁着这几天多赚些钱贴补家用。看着她满头银发,坐在旧木板凳上,用熟悉的方言吆喝叫卖,仿佛岁月的痕迹都在这一刻被定格。每次我都会走到她的摊位前,挑选上两把带有露珠的菖蒲和艾草。那清香扑鼻的味道,让我不由感到一种远古文化的传统和延续。回到家,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拥有驱除蚊虫、辟邪祛瘟双重功效的菖蒲与艾草插在门楣,心里祈愿家人能在这传统的节日里平安健康。这种温情的仪式,不仅是对传统的恪守,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端午节,无论是包粽子、吃“五黄”,还是悬挂艾草菖蒲,这些传统习俗在我家都是必做之事。然而,最为重要的一环却是撒石灰。记忆中,端午节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爷爷就已开始忙碌。只见他将一块块大石灰耐心地磨成粉末,随后将磨好的石灰粉装入一个大容器内,他手持灰匙,熟练地在房前屋后、阴湿角落及鼠洞虫穴处撒上一圈石灰粉。那个时候我很疑惑,便追问爷爷缘由。爷爷便会耐心地告诉我:“你看,我们家在河边,加上门口就是竹林,端午过后很容易招来一些蚊虫‘五毒’。但如果在门前撒上石灰,它们就不敢伤人作祟。而我的父亲曾和我说,只有在端午这一天撒的石灰,才有最好的效果。”
  岁月流转,往事难忘。爷爷撒石灰的情景仿佛成了一幅温馨的画,藏进心中那份载满乡愁的画册。如今,爷爷和老宅也早已成为记忆,每每回忆那晨光下的画面,那撩人心弦的故乡情愫,总会萦绕在心头。我想,无论身处炊烟袅袅的儿时故乡,抑或是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每当端午如期而至,空气中开始弥漫一股熟悉的艾草和粽叶香,这种独特的气味,像一位时光老人,带我们回到那个熟悉的夏日时光,也不由勾起心底最温暖的回忆。餐桌上,随着五彩丝线一点一点被剪开,包裹在内的馥郁香气瞬间迸发出来,那一刻的沁人清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升华。
  一节一念,粽夏之时,光影之间。每年这个时节,总是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情的向往。在苍茫的岁月里,这缕袅袅升起的炊烟,和那一段段被回忆浸染的日子,终会化作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每一个端午,重新体味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