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收麦季

字数:1,967 2024年06月25日 文学园地
冯玉国
  我的家乡在豫西山区,目前已经进入收麦季。起伏的麦浪,挥镰的汗水,浓烈的麦香,经常在我的脑海浮现,令人回味。
  收麦是辛苦的。刚进入盛夏,麦子熟了,期盼已久的乡农很是振奋,他们早已磨好镰刀,修好机器,整饬好粮仓,等待收割。麦子熟了,不敢有丝毫懈怠,如不及时收割,也许一场风雨就会无情地夺走你一年的口粮。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目标,争取当天收割完自家的那块自留地。父老乡亲天不亮就下地了,在漫天繁星的辉映下,远远地就能听到镰刀割麦子的声音。不到十点,太阳就热情似火了,村民们忍耐着饥渴,继续挥镰,他们知道时间不等人,就这样一直割到中午也不收工,实在热得不行了,就到树荫下小憩,顺便解决自己带的午饭,喝点水。割完小麦,还要用架子车拉到麦场用机器脱粒。
  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为了加快进度,人们还是连轴转,一直干到天亮。在劳动中,由于灰尘漫天飞舞,会常常被吸到嗓子中,呛得人非常难受,但都必须忍着。收完麦,还要晾晒好几天才能入仓。等入了仓,才算真正完成任务。晾晒时,最担心的还是雨天,最渴盼的还是大晴天,一旦晾晒不透,麦子的质量就受影响。最考验人的是,天气时好时坏,只要变天,就得马上将摊晒在地面的粮食火速收仓,等天晴了再摊开晾晒,如此反复折腾。
  作为农家子弟的我,在小时候,自己对六一儿童节的印象并不太美好,因为在这一天,小小的我,就会被父母早早地从睡梦中叫醒,跟着爹娘和姐姐们一起来到麦子地里,帮助大人们收麦子,一望无垠的黄灿灿的麦田向我们展示出惊心动魄的磅礴的美!我和姐姐们隔着代,他们是60后,我是70后,因此在我眼里,姐姐们都是大人了,他们是有资格拿起镰刀割麦子的。小小年纪的我也想试试,可是姐姐们也是照顾我,不让我干,心疼这个弟弟,劝导我:“你能干啥?一边待着凉快去!”我心有不甘,就求助爹娘也想割麦子。不远处正弯腰捆绑麦子的爹,听了后头都没回大声说:“别捣乱,你就跟在我后面,捡麦穗。”有点臭脾气的我就是不想捡麦穗,娘看到后,悄然来到我身旁,一把把我揽入怀里,笑呵呵地劝道:“你还小,这看似捡麦穗是个轻松活,但是你要是认真地去捡地里落下的麦穗,这一天下来,也许你捡的麦穗,磨成白面,够我们全家吃顿白面馍呢!”“啥,白面馍?”小小的我一听白面馍,一下子来了精神,乖乖提起筐子捡起了麦穗。这是因为我的老家是在伏牛山区,属于丘陵地带,平地少,山地多,每年庄稼地的收成非常欠缺,全靠天吃饭呢,因此我家的白面馍那是爷爷、奶奶和爹的专属,我们姊妹和娘平时大多都是吃黄面馍和黑面馍。
  不知不觉,这一块山地,在全家人的齐心协力下,顺利完成了收割麦子的任务。大姐此时望着我从地里捡来的一大堆麦穗,忍不住一阵惊呼:“呵呵,看不出来,捡麦穗也能捡这么多,看来我们全家吃白馍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这可都是咱小弟的功劳呢!”姐姐夸我说。“娘,我想吃白面馍。”此时我一脸期许地望着娘。“好,等今年咱家麦子割完了,就给你蒸白面馍吃!”
  由于老家是山地,田埂之间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只有大约50公分宽,运输小麦的架子车只能停靠在地头那条盘山路上,距离约三四百米,这一大块地里的小麦,都是爹一个人用扁担挑着,一趟又一趟地挑到架子车旁,然后装满一车后,就和姐姐一起运输到集体共用的打麦场。此时夕阳西下,一抹暖阳洒在爹那黑黝黝的身上,此时他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姐姐见了,来到架子车前,向爹表决心:“爹,这最后一趟,我来!”“你能行?”爹嘴里嘟囔道。娘望了一眼比自己高半头的女儿,笑呵呵地劝道:“他爹,就让孩子试试。”此时爹抬头望了一眼夕阳中,那不知何时飘来的一层灰云,费了好大劲,也没直起腰来,他无奈地叹口气:“这鬼天气,说不定后半夜要下雨呢,你小心点!”姐姐听了,二话没说,把架子车盘带斜挎在肩上,双手紧紧握住架子车把手,学着爹的模样,弯下腰,躬起背,迈开脚,奋力向前。娘和我也来到架子车两旁,双手紧紧把住架子车扶手,就这样,这装满麦子的架子车,在我们的一起使劲下,向着打麦场的方向起步前行……
  我们全家在打麦场一直忙活到夜里十点多,才完成了小麦收割脱粒的任务。望着眼前那七八袋装得满满的小麦,一家人脸上都乐开了花。此时就连夜空那一层灰云也被感动了似的,随着风儿不知不觉地飘向远方,在夜色朦胧下,大姐情不自禁地哼起家乡的小曲。
  收麦是幸福的。耕地,耙种,浇灌,施肥、除草,为了有个好收成,哪样工序都少不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收割,有个好收成,吃上细粮、白面馍。当看到满仓的小麦时,那种满足感非常令人开心。我记得,老乡们也只有在收麦时犒劳一下自己,才舍得弄点肉吃,加点蔬菜。如果有功夫,还会做些碾转吃(就是把青麦粒碾压成的一种食物)。凡是参与过收麦子的人们,都是对“粒粒皆辛苦”最有感触的。我们在享用着小麦白面粉制作的美食时,千万不敢忘记收麦人的辛苦,还要时刻记得“光盘”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