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16时23分,集团公司接触网流水线作业人员在寒坡岭隧道口进行电连接作业 马博 摄 12月3日,是我首次前往渝厦高铁重庆段接触网流水线第一作业队的盯岗学习的日子。凌晨2时18分,我接到了作业队负责人高飞的电话,他通知我和他一同前往南川北至水江西区间,盯控轨道车上接触线的吊装作业。
重庆山区的气候变幻莫测,初到南川区木凉镇作业队驻地时还是晴天,而当我下楼时,却细雨纷飞。夜间开车容易犯困,且因雾气影响,能见度极低。为了确保行车安全,高飞顾不上休息,一路上和货车司机小李聊着现场施工情况、次日的车辆调度计划等话题。
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吊装现场。幸运的是,雨势稍有减弱。吊车停稳后,高飞仔细检查了吊车的五个支柱是否稳固,并确认垫木是否需要调整,以确保吊车支撑的稳定性得到保障。作业开始后,从货车到地面的吊装过程迅速完成,不到凌晨三点半,接触线配盘已经被吊装至线路附近的空地上。高飞向我解释:“提前完成吊装作业后,我们可以提前调整吊车臂的位置,这样当轨道车到达时,就可以直接进行吊装作业,确保不会延误放线进度。因此,我们通常会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完成地面吊装。”
大约在3时50分,轨道车到达了吊装点上方的铁路线。在吊车臂的精准操作下,接触线空盘和新配盘被有序地卸下和装上。“别小看接触线的吊装工作,其中的讲究可不少。如果吊装时方向不对,轨道车就无法放线,只能重新吊起调整。如果工人们不熟练,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作业;而这边施工的工人们都比较老练,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吊装作业。”
到了4时15分,轨道车鸣笛启动,开始了新一轮的接触线架设作业。衣服已被淋湿的高飞没有时间多看一眼离去的轨道车,立刻指挥作业人员协作吊车将卸下的空线盘吊装到货车上,并跟随车前往资源配置中心,确保废旧材料能够及时入库。前往资源配置中心的路上,高飞告诉我:“接触网流水线作业与传统作业相比,所需的人工费相差不大,但时间能节省三倍不止,这在前期池黄高铁大干期间也有过应用。”
我所见证的吊装作业只是整个工程的一个缩影。据高飞介绍,实际的作业过程远不止这三个小时。在前一天晚上10点开完会后,他和安全管理人员对吊装作业进行了详细计划,对人员安排、车辆调度以及安全措施等进行了统一安排。计划确定后,高飞提前与资源配置中心的夜班值守人员联系,安排接触线配盘的出库、装车和运输工作。当轨道车到达指定位置后,轨道车上的吊装指挥人员与地面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保持紧密沟通,以确保吊装过程中不会损坏接触网的承力索、腕臂等关键部件。
完成当天的吊装任务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接触网流水线作业队在接触线布放后,还要进行定位器安装、吊弦测量、计算、预制、安装,横向电连接、关节电连接绑扎、安装、压接,弹吊二次张力调整,接触网导高、拉出值调整,倒锚等多项作业。“由于气候多变、近期雨天多,给我们施工也带来了很大影响,原计划6个小时完成9个锚段的吊弦安装,在雨天只能完成6个锚段。为了保证每道工序的衔接顺畅以及接触网上部施工的整体进度,队员们有时要忙到晚上10点才能返回驻地。早上7时早点名后,另一组作业人员也将出发施工一线,开始新一天的接续作业。”高飞说。
高飞这位身材不高、戴着黑框眼镜、带有陕北口音、充满激情的青年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性,而聊天时却风趣生动。回驻地的路上,高飞依然活力满满,我便和高飞聊起了他过往的工作经历。
高飞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了哈大、丹大、红烟、拉林以及西安北至机场等多个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我们谈论了共同的同事在拉林铁路建设期间的工作与生活趣事,聊起了哈大铁路建设期间的艰辛经历,也回忆了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建设期间的点点滴滴,这些回忆中充满了对单位最真挚的情感。
渝厦高铁重庆段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沿线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间相互联系,对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离不开和高飞一样的一线建设者们日复一日的努力付出。集团公司项目团队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每个人都在项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以及紧密配合,共同铸就了渝厦高铁重庆段的高质量建设丰碑。 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