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翼黔之腹 决战黄桶站

—— “中原铁军”黄百铁路黄桶站改工程施工纪实

字数:3,861 2025年05月30日 生产经营
黄百铁路新建信号楼主体结构封顶 张钧凯 摄

  黄百铁路是一条连接贵州省安顺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国家Ⅰ级电气化铁路,北接沪昆铁路,南连南宁至昆明铁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百铁路的起点黄桶站始建于1964年,位于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黄桶村。1980年随贵昆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2005年4月,自黄桶站向北修筑隆黄铁路;同年年底,因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对运输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黄桶站停止客运业务;2016年,隆黄铁路大方南站经黄桶站至贵阳段已开通客货运输业务。这座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老站,见证了贵州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斑驳的铁轨、沧桑的站台,无声诉说着西南山区交通变迁的故事,承载着几代铁路人的奋斗记忆。
  黄百铁路黄桶站改工程为既有车站改造工程,根据沪昆公司工程进度计划要求,为确保安六线客车上线、盘江电厂、黄织正线及疏解线引入黄桶站,站场改造需对通信、信号、房建等专业同步实施改造。 其中,三公司承建了黄桶站站后改造施工任务。项目主要包含信号专业电缆敷设、箱盒安装配线、信号机安装、轨道设备安装、室内机柜安装配线,通信专业光电缆割接、铁塔组立、上下行红外机房升级改造、行车设备搬迁,房建专业新建黄桶站信号楼等施工内容。
  方案突围:破局立新的“智慧战”
  黄百铁路黄桶站改工程原设计方案需要进行2次信号联锁软件换装,这一方案不仅施工周期长、过渡工程量大,更面临着极高的安全风险压力。
  “我们最初接到设计单位的施工方案时,就意识到其中存在优化空间。但要让新方案获得认可,需要突破重重阻碍。”黄百铁路(贵州段)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肖建平回忆道。自2024年3月10日起,他先后七次前往成都铁路局进行方案论证,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推论说服各方。经过四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24年7月14日获得批复。
  在方案优化过程中,项目部提出了“1次联锁换装”的施工方案。前期配合站前单位停用部分线路,即在既有联锁设备上实施室外停用,室内过渡的措施,停用股道施工完毕后,联锁软件1次倒替开通,这一方案不仅简化了施工流程,更大幅降低了安全风险。
  这场历时四个月的方案攻坚战,实现了140万元的成本节约和180天的工期压缩。
  进度突围:争分夺秒的“闪电战”
  黄百铁路黄桶站改工程面临着与时间赛跑的严峻考验。面对紧迫的工期要求,项目部以科学高效的施工组织,打出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
  在这场与时间的较量中,房建专业遇到的挑战尤为突出。新建信号楼的场坪因电力电缆及化粪池迁改进行调整,建筑面积从单层350平方米增至双层734平方米,一系列变故导致房建专业工期被压缩近70天。房建专业全体成员分秒必争,开启“白加黑”连轴转模式,施工现场灯火通明,机械轰鸣昼夜不停,从地基开挖到主体结构封顶仅耗时35天;通信专业7天内高效完成黄桶站五个区域总计16条光电缆敷设、迁改任务,为站前单位D区路基帮宽施工开展铺平道路;信号专业在短短30天内完成了室外182公里电缆敷设、820个箱盒安装、配线、校线、118个区段轨道电路调整、53组道岔的拆除及过渡,66组道岔的安装及调试、94架信号机组立、安装、调试工作;室内机柜稳设安装、配线78架、走线架安装800余米、室内各类电线布放100000余米、各类继电器、变压器安装4167台等多项任务。信号专业经理孙庆明始终冲锋在前,即使在深夜凌晨,他依然坚守在施工现场,带领团队奋战。“在一线盯守心里才踏实,和大家同甘共苦,本就是分内的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自2024年11月5日起,项目部坚持每日召开“早部署、晚总结”例会制度,以开通节点倒排工期,将剩余工作量分解到天、细化到时。办公室内灯火彻夜长明,墙上悬挂的进度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每一个标记都见证着工程的稳步推进。项目部坚持“日清日结”原则,每天对照计划核查进度,发现问题立即协调解决。全体参建人员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工即是大干”为行动纲领,争分夺秒抢工期,誓将一天当作两天用,确保黄桶站改工程按期高质量开通。
  攻坚突围:使命必达的“冲锋战”
  黄桶站站改工程除本单位所负责工作量外,还包含了路基帮宽、涵洞加长、电缆槽新设、接触网改移、电力迁改、股道拨移、道岔拆铺等大量施工任务。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交叉作业,各专业协同施工,工序衔接紧密,任何一道工序滞后均可能影响整体进度。因此,减少各专业及单位间的相互干扰成为本项目施工组织的关键难点。在成都铁路局黄桶站改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下,施工团队以黄百铁路贵州段功能型联合党支部为载体,积极与站前、强电等单位对接,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为黄桶站改工程的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减少黄桶站改工程各专业交叉施工存在的影响,项目部持续优化施工组织,根据施工进度及站前单位提供作业面情况动态调整施工安排。2024年12月,黄桶站区阴雨连绵,全月仅有3个晴天,站前单位施工进度缓慢。12月下旬,影响信号联锁试验的绝缘切割工作迟迟未进行,而此时安顺电厂、盘江电厂专用线及黄织铁路黄织线均已停运,若不能按期开通,将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面对严峻形势,指挥部争分夺秒抢抓工期,连夜召集各单位总工程师在中铁二局铺架工区召开紧急会议,重新梳理施工方案。项目总工程师肖建平全程盯控天窗施工后,又马不停蹄投入方案优化,与各专业对接至次日凌晨5点,为后续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2024年12月25日,黄百铁路黄桶站改信号联锁设备倒替工程、安顺电厂专用线、盘江电厂专用线、黄织线及黄织疏解线、沪昆上下行线设备开通。与此同时,黄桶站第二阶段的开通进入了倒计时,为保证2025年1月2日黄桶站3、5道、牵1线、材料线、安全线及7组道岔、15个轨道区段、10架信号机投入使用,站前单位须按期完成槽道修建、道岔插铺、轨面调整及绝缘切割等关键工序。为此,项目部协同工作组、2个指挥部及黄桶站各参建单位,建立全过程跟踪协调机制。然而,截至2025年1月1日凌晨12时,现场仍有4处绝缘未切割、4条股道长轨未更换,严重影响信号专业后续轨道电路调试工作。面对紧迫工期,项目负责人任继涛立即与指挥部及中铁二局铺轨单位负责人协调解决问题。安质部长罗俭邦全程督导施工进度,分别盯控绝缘切割与轨道铺设作业。经各方通力协作,凌晨4时30分,两项关键工序均已完成,为次日站线按期开通提供保障。
  安全突围:万无一失的“保卫战”
  黄桶站作为区域交通枢纽,每日通行列车约70对。面对既有线行车节奏紧凑,交叉施工的大型机械往来作业,强电专业施工中高空坠物风险并存的复杂环境,项目部秉持“预判风险、预控隐患、预防事故”的原则,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防护网络,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控。
  “安全培训必须做到全覆盖、无死角。”项目负责人任继涛强调。黄百项目部累计组织40人次参加成都铁路局营业线安全培训,确保驻站联络员、安全防护员、现场带班人员、管理人员等关键岗位人员100%持证上岗。针对复杂既有线施工环境,项目部编制了《营业线、临近营业线施工安全卡控措施》和《穿透式管理实施细则》,并实施网格化管理,根据专业将施工任务划分为通信、信号、房建三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技术员和安全员,通过“一日三查”制度落实班前预检、班中巡查、班后总结的全过程管控,在网格化管理框架下,形成了“专业成网、责任到人、管控到位”的安全防护体系。施工期间,项目领导班子成员累计带班及跟班作业130人次,发现并督促整改安全、质量、环保等问题140余条。
  协同突围:众志成城的“团体战”
  当黄桶站改施工进入关键阶段时,全体参建人员凝心聚力,以“一盘棋”思想推动工程建设。面对工期紧张、人员配备不足等严峻挑战,各专业打破界限、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攻坚合力。三公司高度重视项目进展,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调配各方资源,为黄桶站改工程按期开通保驾护航。
  2024年11月8日信号专业进行LKJ数据换装施工,因换装范围涉及较广,车站的两个咽喉及区间均需换装,仅依靠信号专业现有人员远远不够。项目部及各作业队人员主动请缨负责信号专业施工防护工作,历经90分钟的共同努力,完成该项任务。
  为确保工程节点目标,2024年11月底,三公司坚持一切管理工作到项目的理念,调派专家工作组驰援现场。2024年11月28日,信号室内连锁系统具备开机试验条件,为保障12月1日前完成所有室内模拟试验并移交成都电务维修段,专家组成员科学分工:邱杰、李红杰负责区间轨道电路调试,张金红、张远民、魏常明主攻逻辑电路模拟试验。团队成员争分夺秒、废寝忘食,日夜坚守在信号楼,带着图纸穿梭于各设备间。12月9日至18日期间,专家工作组在完成室内模拟试验及连挂试验的同时,还协助施工班组处理室外设备故障。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奋战,信号联锁设备最终达到开通条件。
  2025年4月22日,随着2架信号机、2个轨道区段和1组道岔投入使用,标志着黄百铁路黄桶站改工程第三阶段开通,至此,黄桶站改工程施工落下帷幕。2025年3月10日至30日期间,为保障安六联络线调试工作平稳推进,项目部针对普铁与高铁天窗作业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主动与成都铁路局施工管理部门对接协调,科学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合理调配施工力量,确保安六联络线客车如期上线普速铁路。
  黄百铁路(贵州段)项目经理部全体参建人员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充分发扬“敢打硬仗、善打恶仗、勇打胜仗”的“中原铁军”传统,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添翼钢铁巨龙,永做开路先锋。项目部通过科学组织施工,统筹资源配置,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流程,严把工程安全质量关,实现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控。随着黄桶站改工程按期开通,标志着黄百铁路正线接入既有沪昆铁路黄桶站,为黄百铁路正线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推动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王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