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的晨雾还未散尽,张晓东已经带着技术员申正阳来到匈塞铁路匈牙利段的Soroksar(肖罗克莎尔)站。他仔细检查着刚安装好的通信机房设备,说到“咱们参建的匈塞铁路和国内之前的项目有所不同,不但要遵循国际铁路联盟(UIC)和欧洲铁路交通管理系统(ERTMS)的相关标准,同时也参照匈牙利国家铁路的技术规范,涉及的标准内容繁多且零散,咱们群里我发的《匈塞通信项目单位工程清单》是我这一个月来一项项对比整理的,好好看看,一定按标准执行!”
“没问题,张工。这是我根据差异化清单和分类清单修改的施工方案,能确保满足所有设计标准,放心吧!”
这是张工在匈塞铁路工作的日常。2023年8月,张晓东临危受命担任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部通信专业总工。第一次项目会上,面对厚厚的英文技术规范,他坦言:“这比高考阅读理解难多了!”引得同事们哈哈大笑。
面对跨国项目中语言、文化及技术背景上的诸多挑战,张晓东一开始也是“头大”,但他作为从事铁路通信专业二十年来经验丰富的“技术大咖”,这点困难也算不上什么。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和对当地规范的理解困难,他一边通过专业翻译软件和翻译员辅助理解技术文件,一边借助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等智能工具扩展对国外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理解。
“匈塞铁路在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比较规范系统,标准统一,具有较强的行业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只要结合国内规范标准找出差异点,就能快速上手,确保项目移交。”张晓东为此从出国前就多方查找资料。“我按照国内通信工程分类惯例,将匈塞铁路的通信工程内容逐项对比并分类,总结中外标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差异化清单。结合匈塞铁路的实际需求,制定了适合匈塞项目的单位工程清单。”他将这份“清单”通过技术交底、工作例会等会议传达给全体技术和施工人员,为后续施工、调试和验收提供了明确依据,使项目管理更具针对性。
通过与匈牙利国家铁路公司(MAV)及当地分包商的现场施工交流,张晓东发现当地的施工惯例偏重于方便和实用,而对施工工艺的重视相对不足。针对这一情况,他带领中方员工与当地分包商共同研究配线工艺,在不突破当地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融入国内的工艺方法。最终,在7月份的现场工艺交流中,JT电缆成端工艺得到了当地工程师和匈牙利国家铁路公司技术人员的认可,为后续室内设备配线工作的工艺提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海外项目面临的困难不在于技术上,更多的是行业规范要求的不同。匈塞项目采用的传输和G网设备是国内设备,首次应用于欧盟铁路。为了确保这些产品入网,匈牙利国家铁路公司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兼容性测试,测试项目繁多且周期较长。为了满足移交的时间节点,张晓东组织员工提前部署策划。因为受站前电缆井影响,不具备光缆敷设条件,他多次往返现场沟通协调,逐一解决受影响的地点,采取永久+临时敷设线缆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光通道,保障G网测试进行。最终,在12月初,完成了中方段落的光缆贯通,确保了G网各站点BTS接入核心网MSC,并完成了自测工作。为后续测试及网络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张晓东还编制了《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通信测试验收方案-V1.0》。该方案涵盖了通信专业施工自测、功能测试、技术试运行、技术移交四个阶段,将为后续移交提供系统化、流程化、全面化和可操作性的指导。目前,该测试验收方案正在与匈铁TEB部门积极磋商中。
在异国他乡,张晓东依然每天奔波在各个站点之间。从最初面对厚厚技术规范的困惑,到现在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技术难题;从语言不通的障碍,到与当地工程师建立起深厚的专业友谊。他用专业和坚持架起了一座中欧铁路技术交流的桥梁。\"每个标准差异的解决,每项工艺的改进,都是中国铁路技术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张晓东望着延伸向远方的铁轨,眼神坚定而充满期待。这条连接中欧的铁路大动脉,不仅承载着两国人民的友谊,更见证着像张晓东这样的中国工程师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
张晓东 王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