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遍是荔枝红

——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字数:840 2025年09月14日 员工之窗
  陈云泽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凭借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触动人心。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便是这样一部作品。主人公李善德从被人设计陷害担任荔枝使,到历经千辛万苦终将岭南的鲜荔枝运抵长安,他以专业之“术”、清醒之“道”、赤子之“义”,破解“荔枝困境”,终在历史枝头收获满眼荔红。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之遥,是鲜荔枝转运的最大难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算失败,我也要知道,自己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面对困难,李善德没有逃避,而是一步步以专业之“术”破解“荔枝困境”,采用双层罐、盐水隔离保鲜、冰镇运输等多项创新,硬是将荔枝保鲜期延长到了十一日。
  小说中李善德看到驿站人去楼空发生逃驿、百姓果园强征、运输成本摊派给沿路的百姓,他痛彻醒悟,当面和右丞相摊牌,面对权贵的诱惑和困境的压力,真正做到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道义和原则。李善德有清醒意识,在干好工作与坚守底线之间,永葆赤子初心,不可似“砍树毁田保鲜荔”的极端,更不可成为那“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的腐败变质荔枝。
  当荔枝送达长安,李善德却被朝廷所弃,但他没有因此心生怨恨,他深知:真正的盛世长安不在朝堂庆宴上的琳琅满目,不在追逐着功名利禄的道路上,而在岭南这个发配之地的小小荔枝园里。他在回归岭南后亲自动手种下荔枝树,在听闻安禄山攻破长安城后顿感沦丧,国家蒙难时的无声清泪,展现出真挚的忠诚无私和赤子之“义”。
  李善德在逆境中播种的韧劲和心系家国天下的胸襟,以赤子之心修炼内功、担当作为。
  李善德的故事穿越千年,映照出我们每一位中铁人的心灵轨迹。“摘下了荔枝,便回不去故乡”,时间万般无奈,但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就应清楚注定要与艰难同行。唯有掌握好专业之“术”、清醒之“道”、赤子之“义”,去破解工作生活的“荔枝困境”,才能在终点的果树枝头收获满眼荔红。正是所谓“红尘散尽,唯见万千萤火汇星河;一事功成,青山遍是荔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