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上的“光纤织女”

字数:1,592 2025年09月14日 员工之窗
郭婧婷在施工现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何家乐 摄

  何家乐
  七月初七的月光尚未完全褪去,郭婧婷已经站在铁路通信机房内,精密设备发出的嗡鸣,各色指示灯如星辰般闪烁,映照在她专注的脸庞上,这个曾被古代女子用来祈求智慧与灵巧的日子,对她而言不过是又一个用汗水浸润的日常。
  2006年,郭婧婷从学校毕业,毅然选择了铁路通信这个传统男性主导的领域。初入机房,老技师打量着她纤细的手指摇头:“这活儿要的是力气耐力,小姑娘还是去办公室吧。”郭婧婷不语,只是默默抱起光纤熔接机和光时域反射仪。
  最初几个月,她的手指被光纤碎屑扎得鲜血淋漓,光纤熔接需要在0.01毫米的精度下操作,比绣花还要精细十倍。同事们常见她午休时仍在练习,将两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光纤在熔接机中对准、熔接,在光时域反射仪上分析、测试,日复一日。
  “小郭,何必这么拼?”老师傅问。
  “通信网络就像织布,一针错,整个网就会出现漏洞了。”她笑着回答,眼睛仍盯着光时域反射仪的显示屏。
  这份专注与执着,伴随她从青涩走向成熟。她的足迹遍布大准线、兰州枢纽、神朔线、大连枢纽、成都枢纽、渝怀二线……一场场攻坚战接连不断。无论是翻山越岭的现场调查,还是挑灯夜战的技术资料编制、施工方案制定,她都全力以赴,从不言苦。岁月的磨砺与无数项目的锤炼,将她纤细的手指磨炼得既能精准操控精密的仪器仪表,也能稳稳地握住沉重的图纸与工具,更将她打磨成了铁路通信领域技术过硬、能挑大梁的专家。
  转机发生在 2013 年某条重要干线通信系统升级期间。新部署的光网络频繁出现信号衰减,多位资深通信专家连续排查一周无果。郭婧婷结合自己多年在不同线路积累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问题可能并非出在光纤本身,而是某个接口模块的兼容性瑕疵所致,这种微妙差异在常规检测中极易被忽略。她坚持己见,带领团队重新核查所有接口参数,逐段测试,最终精准定位并更换了问题模块,信号瞬间恢复稳定。这一役,让所有人对这位沉默却坚韧的女技术员刮目相看,她也真正赢得了团队的信任和尊重。
  真正的考验总是在最前沿。2023年,作为通信技术主管,郭婧婷团队承担了川青铁路川黄段通信系统建设的重任。高原环境艰苦,工期紧迫,变更复杂,多任务交叉重叠,压力如山。她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深入现场,精准把控每一个关键环节,确保通信施工的顺畅与安全。联调联试期间,她带头成立难题攻坚小组,昼夜不息,制定方案,解决问题,为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车站视频监控存在的盲区难题,她没有退缩,而是将其作为QC课题《有效提高车站视频安全监控覆盖率》潜心研究,通过优化摄像机安装角度、位置和密度,有效消除了监控盲区,极大提升了车站安全监控能力。这项成果不仅获得了北京市三等奖,更在集团内荣获优胜奖,是将技术创新应用于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安全的完美体现。
  如今,郭婧婷已成为公司铁路通信专业的能工巧匠,却仍然奋战在一线。在她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首自己写的小诗:
  “星辰在天,光纤在手
  织女不曾远去
  她将梭子化作万端接口
  将云锦铺作千线网络
  每个女子心中都有座鹊桥
  不是等待相遇
  而是亲手铸造”
  而今,她不仅自己编织着“云锦”,更将技艺与匠心倾囊相授。近几年,她通过“传帮带”,言传身教、严宽相济,带出的优秀大学生“徒弟”已遍布各个项目的重要岗位,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继续延伸着她所热爱的事业。
  又是一年七夕夜,郭婧婷带着女徒弟们在通信机房外,望着远处,高铁列车如流光划过原野,车灯连成一条地上的银河。
  “看,”她指着网管上色彩缤纷的各个系统的拓扑图,“那就是我们编织的云锦。”
  年轻女孩们仰望星空,又低头看着自己因工作而略显粗糙的手指,忽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乞巧” —— 不是向上天祈求天赋,而是用双手将平凡淬炼成不朽。
  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节日里,通信机房成了她们的乞巧楼,精密的仪器仪表是她们的针线,而那张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铁路通信网,正是当代女匠人以技艺与智慧绣出的璀璨云锦。
  银河在天,亦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