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子车站跨线天桥正进行拆除准备工作 9月23日,随着最后一段钢立柱平稳落地,古窑子车站信号楼恢复列车通行调度指令准时下达,标志着西安电化公司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部负责施工的跨线天桥拆除工程圆满收官。这场历时600分钟的铁路营业线“超危大”一级施工,实现了“零事故、零延误”的双零目标,为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打通了关键节点。
这座承载18年运营使命的钢结构天桥,2007年由宁夏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中铁十六局施工,总长93.1米、宽3米、净高11.1米,三跨分别为39.6米、26.5米、27米,桥面采用6毫米厚花纹钢板,安全等级二类、耐火等级二级。作为连接站台与机务段的核心通道,它日均保障数百名铁路职工跨线作业,是古窑子站生产运营的“生命线”。
但随着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推进,天桥净空已无法满足接触网架设需求,必须拆除。而这场拆除有着三重考验,其一,作业需全站封锁清空股道,对每日近百列列车的运输调度影响重大;其二,桥体自重最大段达22.18吨,吊装半径最远37.75米,起重精度要求堪比穿针引线;其三,施工涉及基础开挖、高空切割、重型吊装等多工序,需协调工电、车务、机辆等多部门联动,任何环节疏漏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百天筹备,把风险清单熬成保障手册
“早在8月初,我们就用LEC评价法把29项危险源摸了个底朝天。”项目经理郑库锋指着厚度超500页的专项方案介绍。项目部成立了由他挂帅的矩阵式管理团队,技术负责人朱勇潮牵头组建攻关小组,将4项Ⅳ级高风险逐一破解。
针对钢结构吊装这一最大难点,团队最终敲定“双机协同”方案:投入两台ZAT6000H763型600吨汽车吊,分别负责站台侧39.6米跨与中间及机务段侧吊装。通过吊装计算书反复校验,确保吊装负载率最高仅73.3%,远低于安全阈值。为解决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项目部从西安紧急调运120块2000×6000×20毫米加厚钢板,铺设300米进场坡道及560平方米吊装区域,将地面压强精准控制在每平方米10.91吨以内,较站台地面承载极限预留每平方米4.09吨安全余量。
9月中旬的三次预演中,施工人员重点打磨“切割-起吊”衔接流程,8台气焊切割机按“先底梁、再斜梁、后顶梁”顺序作业,吊点精准设在桥体四等分点,试吊时将构件调离原高度500毫米停留3分钟,确认稳定后再正式起吊。“光吊索捆绑的角度,我们就调整了12次,确保每根钢丝绳受力均匀。”专职安全员王琪拿着检查记录表说,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36项检查指标的实测数据。
十小时决战,分秒必争的空中拆解
9月23日清晨6时,天刚破晓,古窑子站已进入“战时状态”。20名施工人员分成4个小组,在警戒绳围设的作业区内铺设防火毯隔绝火星,用绝缘塑料管包裹桥下接触网,检查吊车支腿垫板沉降情况。“所有设备都要操作员自检、班组长复检、安全员终检!”现场施工负责人杨亚宁拿着对讲机喊道。
上午 8 时整,宁东铁路调度所0951-3975001专线传来封锁命令,切割工按下气割开关,火星在晨曦中划出弧线。“先拆中间26.5米跨!”随着指挥哨声响起,4台切割机同时切入节点,20分钟后完成底部大梁分离,紧接着是之字形斜梁与顶部大梁的拆解。10时15分,600吨吊车缓缓起钩,牵引绳精准控制桥体转向,避免触碰下方接触网,整个起吊过程偏差不超过5厘米。
12时28分,站台侧39.6米跨落地;15时32分,机务段侧27米跨安全吊装至临时堆放区;16时45分,第一组10米高钢立柱完成拆除;17时20分,第二组立柱平稳放倒。每道工序都比计划提前3-5分钟,这背后是施工人员对流程的极致打磨——仅立柱切割就总结出“顶端起吊、根部留量”技法,既保证拆除安全,又避免构件碰撞轨道。
最让人动容的是前一晚的突发硬仗——9月22日19时50分,宁东地区突降大雨,而两台600吨吊车的调试需连续作业6小时。12名工人披着雨衣钻进作业区,用彩条布覆盖设备电路,踩着积水加固钢板,直到次日凌晨2时才完成调试,为跨线天桥施工扫平了障碍,确保了本次铁路营业线“超危大”一级施工圆满正点完工,得到了业主、监理单位的赞誉。
绿色施工,打造工完场净标杆
17时51分,当最后一块钢构件运至指定仓库,现场响起短暂的欢呼。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区域看不到散落的焊渣,站台瓷砖完好无损,临时钢板已开始有序回收。“我们在切割点下方设置了接渣斗,所有建筑垃圾当天用密闭货车运至指定处理场,真正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安全总监魏铁柱介绍。
这场拆除工程不仅破解了营业线高风险施工难题,为电气化改造腾出空间,更创造了营业线大型天桥拆除的“宁东经验”。目前,项目部已转入接触网立杆前期准备,郑库锋表示:“我们将延续这种精细化管理,确保年底前完成电气化改造主体工程,为宁东能源基地运输升级提供保障。”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