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奋斗与时代洪流 中的铁路建设者

字数:1,065 2025年11月15日 员工之窗
  赵 梦
  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与铁轨上的信号灯交相辉映。我坐在窗边,手中握着《骆驼祥子》,心中涌起一股对那些默默无闻电气化铁路建设者的敬意。
  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一个怀揣朴素理想却最终被社会碾碎的悲剧人物。他的命运与当今铁路施工建设者的境遇虽然迥异,却在精神内核上形成深刻共鸣——两者都挣扎于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中,而结局的差异则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制度的进步。
  祥子的“买车梦”是他对抗命运的核心动力。他像骆驼般坚韧,咬牙攒钱,却在三起三落的厄运中逐渐堕落,最终沦为了\" 行尸走肉\",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是坚韧的,他为了买车梦,可以“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可是在这种旋转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祥子也是苦难的,老舍先生在书中这样描写雨中拉黄包车的祥子:“雨越下越大,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一个向往独立、渴望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过上幸福生活的人在那个军阀混战、阶级剥削、将底层劳动者逼入绝境的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理想的。
  祥子的这种艰苦画面,让我想起深夜巡线的铁路信号工。他们在暴雨中弓着腰,踩着泥浆检查接触网,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但却从未停下。我曾亲眼目睹包西铁路接触网检修工在鄂尔多斯零下二十度的寒夜连续作业八小时。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他们的睫毛结着冰霜,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冰。但他们手中的扳手却始终稳定如初,每一次拧紧螺丝都小心翼翼,仿佛在呵护着乘客的安全。现代的铁路建设者,他们的奋斗同样艰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然而,他们与祥子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的背后有着国家力量的支撑!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者权益被尊重、社会资源得到公平调配。在这个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奋斗,还是集体协作,铁路工人的“铁轨”通向的是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而非个人主义的独木桥。青藏铁路、高铁网络的奇迹,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铁路建设者的成就证明,当个人努力与集体利益、制度保障相结合时,奋斗方能开花结果!
  老舍批判的“黑暗旧社会”压迫底层人民,使个人奋斗的理想在时代的压迫下无法实现,而新时代则通过制度革新,将劳动者转化为时代的“筑梦者”。两者的对比印证了:唯有将个人奋斗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在公平的土壤中播种,理想才能真正生根发芽!